冬季钓鱼打窝之后要适当的养窝才能不停上鱼
在自然水域钓鱼的时候,经常能够碰到这样的事,打窝之后没多久就有鱼进窝,但是常常是钓不了几条鱼就停口的尴尬。很多时候以为是资源太差,水里没鱼才会这样,但有时候扭过头却发现别人在不停的上鱼。恐怕这就不能简单地认为水里没鱼了,肯定是自己身上出了问题。
冬季钓鱼有冬季钓鱼的路数,气温低发窝肯定慢,就算打窝位置距离鱼窝不远,也容易出现停口的现象。停口的原因比较简单,就是窝点中已经没什么鱼了,这未必是打窝不当造成的,其实是养窝不当造成的。冬季钓鱼,打窝之后要适当的养窝,养窝在冬钓中的“地位”极高。
什么是养窝?
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窝点中开始有鱼之后,先不着急垂钓,让窝子再发一发,这个技巧也是冬季独有的。因为气温高的季节,鱼进窝之后最好赶紧钓上来,否则就容易出现吃饱之后离窝,或者食物不足留不住鱼的情况。
冬季气温低,鱼情跟高温季节差异比较大。首先来说食物未必能吸引鱼进窝,除非打窝位置距离鱼窝比较近,否则是无法吸引较远距离的鲫鱼进窝的。其次是别看发窝比较慢,鱼离窝也很慢,所以不着急垂钓也不容易出现鱼离窝的情况。
养窝的目的是啥呢?
其实就是让窝点中的鱼更多一些,当窝点开始发窝之后,诱更多的鱼进窝就不单纯是窝料的“功效”了,因为正在进食的鲫鱼,对其他鲫鱼有更好的吸引能力,比窝料本身效果还要好。
因为鲫鱼是群体觅食的一种鱼类,当鲫鱼发现“伙伴”扎堆进食时,自然也会过来凑热闹。这样的结果就是窝点中鱼会越来越多,以鱼诱鱼才是养窝的真正目的。
如果发窝之后就把进窝的几条鱼钓走,那就相当于重新打窝了,再次发窝可能需要较长时间。
在冬钓时,传统钓的多窝点轮流走钓非常有优势。多窝点可以确保更有可能找到鱼窝,发窝的几率会更高一些。如果有窝点发窝,适当的养窝之后才开始垂钓。
垂钓也是比较注重节奏的,一般都是这么操作的:
A窝点发窝,养窝15-20分钟之后开始垂钓,上鱼2、3条之后,补一点窝料,然后更换到B窝点,这样就给A窝点继续养窝的时间。
B窝点钓2、3条鱼只有,打窝之后回到A窝点,反复这么操作下来,自然上鱼不会间断。
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用饵手法,对养窝有非常好的效果。
比如传统钓爱好者在冬季喜欢使用的蚯蚓蘸粉钓法,蚯蚓裹上炒香的黄豆粉,每一次下竿都相当于少量补窝,这样的好处就是离窝之后不用补窝。需要注意一点,已经发窝的窝点,如果补窝的手法不当,会造成散窝的情况,使用这种“潜移默化”的补窝手法,死窝情况是不会出现的。还有红虫包食钓,其实也有这种效果。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,在冬钓时比较建议窝点面积小,这两种用饵手法,对于传统钓来说完全可以做到窝点面积小而且集中。
因为传统钓是端着鱼竿下钩的,鱼钩可以垂直进入钓点,如果窝点面积小,鲫鱼进窝之后自然也会比较集中。鱼钩到位之后,一定距离鱼不远,甚至不需要逗钓,鲫鱼就会很快咬钩。所以要注意,发窝之后等一等,垂钓时不要不鱼钓光,注意节奏。
结束语:钓鱼这个活动还是比较考验应变能力的,有时候别人钓得比你多不一定是用了什么高深的钓技钓法,也不一定是饵料有多昂贵。很可能是一些基础环节比你做得好一些而已,简单举个例子,有的钓友在钓鱼的时候总是习惯将饵料抛入水后就不管了,但有的钓友则喜欢保证一定的频率,还时不时的逗鱼,窝子里有源源不断的食物,鱼口肯定要比死守要好。尤其是逗鱼,在鱼口不给力的时候往往后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。这些虽然都是基本功,但却是非常影响渔获的细节,如果不懂得合理运用,钓了几条就停口实在太正常了。